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痙
病名:妊娠痙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,屬中醫婦科病證範疇,與「子癇」為同病異名,指妊娠期間或產後,孕婦突發四肢抽搐、項背強直,甚則昏不知人,屬中醫「妊娠風痙」或「子癇」之重症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妊娠痙多因孕婦素體肝腎陰虛,孕後精血聚以養胎,陰血益虧,肝陽上亢,化火生風;或脾虛濕盛,痰濁內蘊,風痰上擾清竅;亦有因外感風邪,引動內風而發。其病機核心為「陰虛陽亢,風動痰擾」,病位主要在肝、腎,涉及心、脾。
臨床表現:
- 先兆期:頭暈目眩、視物模糊、胸悶煩躁、肢體浮腫、血壓升高。
- 發作期: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、雙目上視、牙關緊閉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,狀如癲癇,須臾自醒,反覆發作。
- 舌脈特徵:舌紅少苔或苔黃膩,脈弦滑數或弦細數。
證型辨治(以經典中醫理論為據):
-
肝風內動證:
- 主證:抽搐劇烈,面赤口乾,舌紅絳,脈弦數。
- 治法:平肝息風,清熱潛陽。
- 方藥:羚角鈎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加減,重用羚羊角、鈎藤、石決明。
-
痰火上擾證:
- 主證:喉中痰鳴,胸悶嘔惡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滌痰,開竅息風。
- 方藥:黃連溫膽湯(《六因條辨》)合至寶丹。
-
陰虛風動證:
- 主證:抽搐不甚,午後潮熱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養血,柔肝息風。
- 方藥: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,配伍阿膠、龜板。
古籍論述: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妊娠痙者……由血氣不足,風邪傷之。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:「子癇由血虛受風,風搏於筋則抽搐。」均強調陰血虧虛與風邪內動之關聯。
與西醫學聯繫:
中醫之妊娠痙,近似於西醫學「子癇前期」及「子癇發作」,然中醫辨證更重視整體氣血陰陽失衡,非僅限於病理指標。
(註:本文純述中醫理論,未涉臨床處置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