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咳嗽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,又稱「子嗽」,指婦女妊娠期間出現的咳嗽症狀。此症多因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肺陰虧虛,或胎火上擾,肺失清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肺燥:妊娠後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肺陰不足,虛熱內生,灼傷肺絡,致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。
  2. 痰火犯肺:素體陽盛,孕後胎氣壅滯,氣機不暢,痰熱內蘊,上逆犯肺,症見咳嗽痰黃黏稠。
  3. 外感風邪:孕婦衛表不固,易感風寒或風熱之邪,肺氣失宣,發為咳嗽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陰虛肺燥型:咳嗽無痰或痰少質黏,口燥咽乾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痰火犯肺型:咳嗽痰多色黃,胸悶氣促,心煩口苦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外感風寒型:咳嗽聲重,痰白清稀,惡寒無汗,鼻塞流涕,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• 外感風熱型:咳嗽痰黃,咽痛口渴,身熱微惡風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
治療原則
以潤肺止咳為主,兼顧養陰清熱或化痰降火。用藥須避辛燥耗氣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陰虛者宜養陰潤肺,選用百合固金湯加減;痰火者宜清熱化痰,方用清金化痰湯;外感風寒者可酌加紫蘇、杏仁宣肺散邪;風熱者宜疏風清熱,選用桑菊飲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妊娠咳嗽,謂之子嗽,多因陰虛火動或痰飲上逆。」強調調治時需顧護胎氣,慎用峻猛之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