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根

齒根,又稱牙根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牙齒埋藏於牙齦內的部分,固定於牙槽骨中,為牙體之根基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提及:「齒根者,齒之所附,藏於齦內,主固齒之用。」此描述明確指出齒根於口腔中之位置與功能。

中醫理論對齒根之認識

  1. 與經絡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,齒根與多條經絡相連,尤以足陽明胃經及手陽明大腸經為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經入上齒,大腸經入下齒。」故齒根之健康與脾胃、大腸功能密切相關。若胃火熾盛或大腸濕熱,可致齒根腫痛、鬆動,甚而齦萎根露。
  2. 與腎氣之關聯
    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云: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」齒根之穩固需賴腎精充養。腎氣充足則齒根堅固,腎虛則易見齒根鬆動、牙齦萎縮等症。此理論亦解釋為何年老腎衰者常見齒根暴露、牙齒脫落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齒根宣露:多因胃腎陰虛,虛火上炎,或久病耗傷腎氣,致牙齦萎縮、齒根外露。
    • 齒根動搖:常見於腎虛或氣血不足,無法固攝齒根,亦可能因外傷或風火邪毒侵襲所致。

古籍記載與臨床意義
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齒根搖者,骨髓弱也。」強調齒根不穩與骨髓(腎所主)之虛弱相關。明代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指出:「齒根浮腫,多屬陽明熱盛;齒根痠軟,多責之腎虛。」此類論述為臨床辨治齒根疾患提供重要依據。

綜上,齒根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解剖結構,更與臟腑、經絡功能相繫,其病變常反映內在氣血陰陽之失調,為診療口腔疾病之關鍵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