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口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口乾

病證名,首載於《女科旨要》。此症多見於妊娠期間,孕婦脾腎兩虛,中氣不足,導致津液無法上承於口,故覺口乾而不欲飲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腎主水液代謝,若脾腎功能失調,則津液輸布受阻,口舌失濡而發為口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失運: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能化生為津液,上輸於口。
  2. 腎陰不足:腎陰虧虛,陰津不足,無以濡潤口腔。
  3. 中氣下陷:脾虛氣陷,清陽不升,津液難以輸布至上焦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口乾但不欲飲,或僅喜少量潤口。
  • 可能伴隨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腰膝酸軟等脾腎兩虛之症。
  • 舌淡或偏紅,苔薄少津,脈細弱或沉細。

治法
健脾益氣、生津潤燥為主,佐以補腎固本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七味白術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由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、葛根組成,功能健脾益氣、升清生津,適用於脾虛津不上承之證。
  • 若兼腎陰不足,可酌加六味地黃丸生脈散,以滋陰生津。
  • 若中氣下陷明顯,可配合補中益氣湯,升提中氣,助津上承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陰虛火旺者,加知母、麥冬以清熱養陰。
  • 氣滯者,加陳皮、砂仁以理氣醒脾。
  • 若兼血虛,可配合四物湯養血生津。

此症雖以虛證為主,然臨床須詳辨脾、腎、氣、陰之偏重,靈活用藥,以達津生燥潤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