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口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口渴

病證名,見於《閨中寶錄》,亦稱「妊娠煩渴」,指婦女妊娠期間出現異常口渴之症。此症多因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致使母體陰虛內熱,津液不足,或氣血失調,水津不布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內熱:妊娠後,胎元需母體陰血濡養,若孕婦素體陰虛,或孕後陰血耗傷過甚,則虛熱內生,灼傷津液,故見口渴咽燥。
  2. 氣血失調:孕時衝任氣血變化,若氣滯或脾虛,水穀精微輸布受阻,津液不得上承,亦可發為口渴。
  3. 胃熱上炎:孕後飲食不節,過食辛燥,胃熱積聚,上灼口腔,導致煩渴引飲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口乾舌燥,飲水量增,甚則夜間渴醒,或伴心煩、尿赤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等陰虛之象;若兼胃熱,可見口臭、便秘、苔黃等症。

中醫辨證

  • 陰虛型:口渴咽乾,心煩少寐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清熱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  • 胃熱型:渴喜冷飲,口臭便結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選玉女煎竹葉石膏湯化裁。
  • 氣滯津虧型:口乾不欲多飲,胸脅脹悶,舌淡紅,脈弦細。治宜疏肝理氣、生津止渴,可用逍遙散生脈散加減。
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煩渴者,由血熱津枯使然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載:「胎熱上炎,耗傷津液,故令口渴。」歷代醫家多從陰虛、熱盛論治,強調調和氣血、清潤並施。

此症須與消渴病(糖尿病)鑒別,後者多伴多食、多尿、體重減輕,而妊娠口渴則以津液不足或分布失調為主,病機與妊娠生理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