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流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流涎

病證名,屬妊娠期間常見之脾胃失調證候。中醫理論認為,「脾之液為涎」,涎本伏藏於脾,而溢於胃。然孕後胞宮充實,衝脈氣血旺盛,胎氣上逆,致使脾胃升降失司,氣機不暢。脾失健運,則涎液不歸伏於脾,反隨胎氣上衝,自口流出,是為「妊娠流涎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胎氣上逆:妊娠時衝脈隸屬陽明,胎元漸長,衝氣亢盛,上逆犯胃,擾動脾胃之氣機。
  2. 脾胃虛弱:素體脾虛,或孕後飲食勞倦損傷脾氣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涎液不攝。
  3. 肝胃不和:情志失調,肝氣鬱滯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,挾涎外溢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妊娠期間口涎頻流,量多清稀,或伴口中淡膩。
  • 胸脘痞悶,食欲不振,甚則噁心嘔逆。
  • 舌淡胖,苔白滑,脈濡滑或弦滑。

治法
理脾降逆、調和脾胃為主,佐以安胎之品。

方藥

  1. 香砂六君子湯(《醫方集解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。
    • 功效:益氣健脾,和胃降逆。適用於脾虛氣弱,涎液不攝者。
  2. 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
    • 組成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。若痰濕偏盛,可加蒼朮、厚朴以增強化濕之力。
  3. 安胃飲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
    • 適用於肝胃不和者,可酌加紫蘇梗、黃芩以疏肝和胃,清熱安胎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兼寒象,涎液清冷,可加乾薑、吳茱萸以溫中止涎。
  • 若濕熱內蘊,口黏苔黃,可加黃連、竹茹以清熱化濕。
  • 胎氣上衝明顯者,加紫蘇葉、砂仁以理氣安胎。

病機探微
妊娠流涎雖以脾胃為病位,然與衝任、肝膽密切相關。衝脈隸於陽明,胎氣上逆首犯胃腑;肝主疏泄,失調則乘脾犯胃。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調脾胃以治其本,降逆氣以治其標,佐以安胎,使氣機調暢,涎液自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