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目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目病

定義與病因
妊娠目病,首載於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,指婦人妊娠期間因胎熱內蘊或火邪上擾,導致眼部出現一系列病證。中醫認為,孕後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若素體陽盛或情志失調,易致火熱內生,循經上攻於目;或因外感風邪,引動內熱,發為目疾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胎熱有火」,臨床表現依火邪所犯部位(氣分、血分、臟腑)及兼夾病邪(如風、痰)而異。

分型與證治

  1. 火在氣分

    • 症狀:目珠旋螺突起(類似今之角膜水腫或葡萄膜炎)、瞳神散大(瞳孔擴張)、視物模糊,伴口乾煩熱。
    • 病機:氣分熱盛,肝火上炎,灼傷目絡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氣分火熱,平肝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天門冬飲(《張氏醫通》),以天門冬、麥冬養陰清熱,黃芩、知母瀉火,佐菊花、決明子清肝明目。
  2. 火在血分

    • 症狀:白睛瘀赤(結膜充血)、黑睛生翳(角膜混濁),或眼底出血,舌質紅絳。
    • 病機:血分鬱熱,瘀阻目絡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散瘀,瀉火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保胎清火湯(《醫宗金鑑》),以生地、丹皮涼血,當歸、赤芍活血,黃連、梔子瀉火,配伍穀精草、密蒙花退翳明目。
  3. 心脾壅熱

    • 症狀:目赤腫痛、煩躁口苦,甚則胸悶嘔惡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病機:心脾積熱,痰火互結,上擾清竅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,化痰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簡易知母湯(《張氏醫通》),以知母、黃芩清熱,麥冬養陰,竹瀝化痰,桑白皮瀉肺火,茯苓健脾滲濕。
  4. 外感風邪引動內熱

    • 症狀:目癢流淚、頭暈目眩,或惡風發熱,脈浮數。
    • 病機:風熱外襲,與內熱相搏,上攻目系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和血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芎蘇散(《證治準繩》),以川芎、蘇葉祛風,柴胡、黃芩和解少陽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。
  5. 胎熱上攻兼氣血失和

    • 症狀:視物昏花、目乾澀,伴胎動不安,脈滑數。
    • 病機:胎元熱盛,耗傷陰血,虛火上炎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安胎,滋陰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消風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加減),以防風、荊芥疏風,當歸、生地養血,蟬蛻、木賊草退翳,佐黃芩、白朮安胎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妊娠目病與肝、心、脾三臟關係密切。肝開竅於目,孕後血聚養胎,肝血易虛,陰虛則陽亢;心主血脈,火熱擾心則血脈妄行;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失健運則濕熱內生。治療時需顧護胎元,慎用峻下、破血之品,如大黃、桃仁等,可佐以桑寄生、續斷等固胎藥物。古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強調「孕病治母,毋傷其子」,用藥宜輕清透達,中病即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