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尿血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一,指妊娠期間孕婦小便中帶血之症。此病多因孕婦體質偏頗,復因胎孕耗傷陰血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熱邪擾動下焦,損傷血絡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火旺
    女子素體陰虛,孕後陰血聚以養胎,陰液更虧,虛火內生,下灼膀胱血絡,迫血妄行,故見尿血。
  2. 心火下移
    孕婦陽氣偏盛,或情志化火,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熱邪傳入膀胱,灼傷脈絡,致小便帶血。
  3. 腎虛不固
    腎主封藏,若孕前腎氣不足,孕後氣血下聚胞宮,腎失固攝,血隨尿出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腎陰虧虛證

    • 主證:小便頻數,尿色淡紅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膀胱失固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補腎,固攝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湯加阿膠、杜仲、血余炭。若兼氣虛,可酌加黃芪、黨參。
  2. 心火下移證

    • 主證:小便熱赤,血色鮮紅,心煩口渴,口舌生瘡,舌尖紅,脈數。
    • 病機: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熱迫膀胱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小薊飲子加減(生地、小薊、滑石、木通、蒲黃、淡竹葉等)。若熱盛傷津,可加知母、玄參。
  3. 濕熱下注證(臨床常見變證)

    • 主證:小便短赤帶血,尿道灼熱,小腹脹滿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病機:濕熱蘊結下焦,損傷血絡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八正散合導赤散加減(瞿麥、萹蓄、車前子、梔子等)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尿血,由勞傷經絡,熱乘於血,血滲胞中,與溲俱下。」強調熱邪與血絡關係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則以「心腎不交」解釋此症,主張調和陰陽,清上實下。

此症需細辨虛實,虛者宜補,實者宜瀉,然妊娠用藥須謹慎,避免峻烈攻伐之品,以平和調理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