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衄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衄血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。此症多因孕婦素體陽盛,或平素嗜食辛辣炙煿之物,致使體內積熱不散。妊娠期間,陰血下聚養胎,若仍持續攝取辛熱之品,則熱邪更熾,上蒸於肺,灼傷肺絡,迫血妄行,發為鼻衄。若衄血不止,陰血虧耗,胎失所養,兼之熱邪內擾胞絡,恐有墮胎之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積熱上衝:孕婦素體陽盛,或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,熱鬱於內,上犯肺絡。
  2. 陰虛火旺:妊娠後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,若陰虛不能制陽,虛火內動,灼傷血絡。
  3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上炎,迫血外溢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妊娠期間反覆鼻衄,血色鮮紅。
  • 或伴口乾咽燥、心煩易怒、小便短赤等熱象。
  • 嚴重者可見頭暈目眩、胎動不安,甚則陰血虧虛,影響胎元。

治法
養陰清熱、止血安胎為主,佐以涼血潤燥。

方藥

  1. 丹皮湯(出自《竹林寺女科秘方》):
    • 組成:丹皮、黃芩、白芍。
    • 方義:丹皮清血分伏熱,黃芩瀉火安胎,白芍斂陰和血,共奏清熱止血之效。
  2. 加味清衄湯:若熱盛傷陰,可酌加生地、玄參、麥冬以滋陰涼血。
  3. 犀角地黃湯加減:若衄血量多,熱毒深重,可選用犀角(現多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等,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熱者:衄血色紅量多,伴面赤口苦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  • 陰虛者:衄血時作時止,兼見顴紅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衄血,由血熱衝肺,宜清金降火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強調:「衄血不止,恐耗血動胎,當急治之。」

此症須注重辨明虛實,用藥時避用辛溫燥烈之品,以免助熱傷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