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嘔吐
病證名,出自《金匱要略·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》,又稱「惡阻」,為妊娠早期常見之證候。其主症為孕後出現噁心嘔吐、厭食,甚或食入即吐,多因衝脈之氣上逆,胃失和降所致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衝脈氣逆:妊娠之初,陰血下聚養胎,衝脈之氣偏盛,上逆犯胃,致胃氣不降,反逆作嘔。
- 肝胃不和:素體肝鬱,孕後血聚養胎,肝血相對不足,肝氣偏旺,橫逆犯胃,引發嘔吐。
- 脾胃虛弱:脾胃素虛,孕後衝氣上逆,胃氣虛弱,難以受納水穀,故見嘔惡不食。
- 痰濕阻滯:脾虛失運,痰濕內停,衝氣挾痰上逆,遂致嘔吐痰涎。
辨證分型
-
肝胃不和證
- 主症:嘔吐酸水或苦水,胸脅脹滿,噯氣嘆息,精神抑鬱。
- 舌脈:舌紅,苔薄黃,脈弦滑。
- 治法:疏肝和胃,降逆止嘔。
-
脾胃虛弱證
- 主症:嘔吐清水或食物,神疲乏力,脘腹脹悶,口淡無味。
- 舌脈:舌淡,苔白,脈緩滑無力。
- 治法:健脾和胃,降逆止嘔。
-
痰濕阻滯證
- 主症:嘔吐痰涎,胸膈滿悶,口中黏膩,頭暈心悸。
- 舌脈:舌淡胖,苔白膩,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除濕,和胃止嘔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調和氣機、降逆止嘔為主,根據證型不同,選用疏肝、健脾、化痰等法。常用方劑如:
- 肝胃不和:橘皮竹茹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。
- 脾胃虛弱:香砂六君子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。
- 痰濕阻滯: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金匱要略》)合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。
針灸療法亦常配合使用,取穴如內關、足三里、中脘等,以調理脾胃、平衝降逆。
妊娠嘔吐雖多屬生理現象,然若嘔吐劇烈,耗傷氣陰,則需及時調治,以防變生他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