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齒槁是一種中醫名詞,指年長者出現牙齒脫落和枯槁的症狀。這在《素問.上古天真論》中有提及,描述了五八歲男性出現腎氣衰弱的症狀,牙齒脫落就是其中之一。腎氣衰弱是這種情況的徵兆,治療時需要滋補肝腎,可以使用腎氣丸等藥物。另外,如果是因為火熱上升引起的齒槁,則應該選用清胃散等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。

齒槁又稱齒枯、齒脫,主要出現在老年人身上,通常是50歲以上的男性比較常見,女性較少。這種病多由於腎氣不足和肝腎陰虛引起。腎主骨生髓,其華在於發,而齒是骨的一部分,所以腎氣衰弱會導致牙齒脫落和枯槁。肝則負責儲存血液和精氣,其華在於目,因此肝腎陰虛會使得精血不足,無法上達頭面,從而引發牙齒的脫落和枯槁。

齒槁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:牙齒鬆動、脫落、枯槁,頭暈目眩,腰膝酸軟,耳鳴耳聾,健忘失眠,舌苔淡白,脈搏沉細。

治療齒槁的方法包括滋補肝腎和補充精氣固齒。可以使用腎氣丸等藥物進行治療。如果同時伴有風熱上升的症狀,可以加入菊花、黃連、黃芩等清熱解毒的藥材。如果同時伴有氣虛的症狀,可以加入黃芪、黨參等補氣的藥材。如果同時伴有血虛的症狀,可以加入當歸、熟地黃等補血的藥材。

預防齒槁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調養,多攝取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如牛奶、雞蛋、魚肉、豆製品、蔬菜和水果等。

  2. 保持口腔衛生,每天早晚刷牙,飯後漱口,定期洗牙。

  3. 避免熬夜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
  4. 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

  5. 戒菸戒酒。

  6.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早發現早治療。

齒槁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病,但只要做好預防,是可以避免的。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