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齒槁,中醫名詞,指年長髮毛脫落、齒牙枯槁的病證。《素問.上古天真論》:「(丈夫)五八腎氣衰,發墮齒槁。」此為腎氣漸衰之徵,宜滋補肝腎。方用腎氣丸等加減。若溫病證見齒槁,則為火熱上沖之象,治宜清熱瀉火,可選用清胃散加減。
齒槁,又稱齒枯、齒脫,是指老年人牙齒脫落、發枯的病證。多見於50歲以上男性,女性較少見。本病多由腎氣不足、肝腎陰虛所致。腎主骨生髓,其華在發,齒為骨之餘,腎氣衰則發脫齒槁。肝藏血,主藏精,其華在目,肝腎陰虛則精血不足,不能上榮於頭面,故見發脫齒槁。
臨床表現主要有:牙齒鬆動、脫落,發枯、脫落,頭暈目眩,腰膝酸軟,耳鳴耳聾,健忘失眠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治療宜滋補肝腎、填精固齒。方用腎氣丸加減。若兼有風熱上擾者,可加菊花、黃連、黃芩等清熱解毒之品;若兼有氣虛者,可加黃芪、黨參等補氣之品;若兼有血虛者,可加當歸、熟地黃等補血之品。
齒槁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飲食調養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的食物,如牛奶、雞蛋、魚肉、豆製品、蔬菜、水果等。
- 保持口腔衛生,早晚刷牙,飯後漱口,定期洗牙。
- 避免熬夜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戒菸戒酒。
-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齒槁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病,但只要注意預防,是可以避免的。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