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槁
證名,指牙齒枯槁無澤、鬆動易損之病證,多見於年長者,常伴隨毛髮脫落,屬中醫「腎衰」或「陰虛火旺」之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:「(丈夫)五八腎氣衰,發墮齒槁。」意指男子年過四十,腎氣漸虛,精血不足,無法上榮齒齦,故見齒枯發落。
病因病機
- 腎精虧虛:
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腎精充足則齒堅固。若腎氣衰微,精血虧耗,齒失濡養,則枯槁鬆動。此類患者多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腎虛之象。 - 胃火上炎:
見於溫病或陽明熱盛者,火熱之邪上灼齒齦,耗傷津液,致齒乾枯如枯骨。此類多伴口臭、牙齦腫痛、舌紅苔黃等實熱證。 - 肝腎陰虛:
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若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亦可致齒槁,常見於更年期或久病耗陰者,伴潮熱盜汗、咽乾顴紅等症。
辨證論治
-
腎氣虛衰型
- 主證:齒槁鬆動、髮脫稀疏、腰膝無力、脈沉細。
- 治法:補益腎氣,填精固齒。
- 方藥:選用《金匱要略》腎氣丸加減,或左歸丸、還少丹等,酌加骨碎補、補骨脂以強筋壯骨。
-
胃火熾盛型
- 主證:齒槁色黃、牙齦腫痛出血、口乾口臭、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生津。
- 方藥: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)合玉女煎加減,熱甚者可加石膏、知母。
-
肝腎陰虛型
- 主證:齒槁伴牙齦萎縮、頭暈目眩、五心煩熱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降火固齒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,虛火明顯者加知母、黃柏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經絡聯繫: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」,故齒病與腸胃積熱相關;而腎經「絡齒齦」,故久病多責之於腎。
- 養生觀: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」以保腎氣,延緩「齒槁」發生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叩齒、嚥津等導引法,助益齒骨強健。
此證虛實有別,臨床須審因論治,不可一概而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