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期

妊娠期,中醫亦稱「懷孕期」或「胎孕」,指婦女自受胎之日起,至胎兒娩出之整個過程。為便於推算,中醫與現代醫學皆常以末次月經首日為起點,足月妊娠約為280日(40週),此與《黃帝內經》所載「十月懷胎」之說相合。

中醫對妊娠期的認識

中醫理論認為,妊娠乃「父精母血相合」而成胎,其生理變化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尤以腎、肝、脾三臟為核心:

  1. 腎為先天之本:主生殖,藏精,胎元之固攝賴腎氣充盛。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云:「胎之成,成於腎臟之精。」
  2. 肝主藏血:妊娠後,肝血下注衝任以養胎,肝氣需調達以防氣滯血瘀。
  3. 脾為後天之本:氣血生化之源,胎兒所需精微皆賴脾土運化。若脾虛則易見水濕停滯或氣血不足。

經絡與妊娠的關係

  • 衝任二脈:為婦女生殖之要徑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二者氣血充盈則胎孕安穩。
  • 督脈與帶脈:督脈統攝陽氣,帶脈約束胞胎,二者協調可防胎元不固。

妊娠分期與調養重點

中醫將妊娠分為早、中、晚三期,各有調養要旨:

  1. 早期(1-3月):胎元初結,衝任之氣未穩,易見惡阻(妊娠嘔吐),宜調和脾胃、降逆止嘔。
  2. 中期(4-6月):胎兒生長迅速,需注重滋養肝腎,補益氣血,如阿膠、桑寄生等藥材之應用。
  3. 晚期(7-10月):胎體增大,易耗母體陰血,宜滋陰潤燥,並注意利水消腫,防子滿(妊娠水腫)。

胎教與情志調攝

中醫重視「外象內感」之說,主張孕婦需調暢情志,避免七情過極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欲令子賢良盛德,則端心正念,和氣養神。」故妊娠期宜心境平和,接觸良善外物,以助胎兒稟賦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天年》:「人之始生……以母為基,以父為楯。」強調父母精血為胎孕之本。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詳載妊娠逐月養胎法,依月份調理不同經絡與飲食。

妊娠期之生理變化,中醫視為「陰血聚下養胎」之特殊狀態,故有「產前一盆火」之喻,提示需平衡陰陽,使胎熱得清而母體不傷。此段時期之調理,不僅關乎胎兒發育,亦為產後母體恢復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