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乳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乳癰
病名:妊娠乳癰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,指婦女妊娠期間,乳房部位發生的急性化膿性疾病。此病多因妊娠期間氣血運行變化,加之調攝不當,導致乳房局部氣血壅滯,熱毒蘊結而成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乳頭屬足厥陰肝經,乳房屬足陽明胃經。妊娠期間,陰血下聚養胎,肝血易虛,肝氣易鬱,若情志不暢,氣機鬱滯,則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;又因胃經多氣多血,若飲食不節,脾胃積熱,熱毒與氣血互結,聚於乳房,則發為乳癰。此外,若妊娠期間乳房腫脹未及時調治,或復因惱怒傷肝,肝胃鬱熱更甚,熱毒壅盛,腐肉成膿,則癰腫乃成。
臨床表現:
妊娠乳癰初起,乳房局部紅腫熱痛,觸之有硬塊,伴隨發熱、口乾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若未及時治療,則腫塊逐漸軟化,形成膿腫,甚則破潰流膿。
治療原則:
治療妊娠乳癰,當以清熱解毒、疏肝和胃、托里排膿為主,同時須顧護胎元,避免過用寒涼攻伐之品。內治可選用托里解毒湯加減,該方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之效,並能兼顧安胎。若熱毒熾盛,可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;若氣滯明顯,可佐以柴胡、香附疏肝理氣。
外治法:
外治可配合清熱消腫、活血散結之藥外敷,如金黃散、玉露散等,以助局部消腫止痛。若膿已成,則需切開排膿,並以藥線引流,促進瘡口癒合。
鑒別診斷:
妊娠乳癰需與乳癖(乳腺增生)、乳岩(乳腺癌)等相鑒別。乳癖多見於非妊娠期,腫塊質地較軟,邊界不清,疼痛與月經周期相關;乳岩則腫塊堅硬如石,邊界不清,晚期可出現皮膚橘皮樣改變。妊娠乳癰則以急性紅腫熱痛為特徵,病程進展較快,易化膿潰破。
總結:
妊娠乳癰屬中醫外科疾病,其發生與妊娠期氣血變化及肝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治療上需內外兼治,清熱解毒的同時,注意保護胎氣,避免過度攻伐,以確保母子平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