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乳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乳腫
病名:妊娠乳腫,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卷二,又稱「內吹」、「胎前乳腫」或「內吹乳」,屬妊娠期乳癰初期病症。
發病機理:此症多發於妊娠六至七月,因孕婦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導致經絡瘀阻,乳管不通,氣血壅塞於乳房,遂見腫硬疼痛,甚則寒熱交作。中醫認為,乳房屬胃經,乳頭屬肝經,肝氣鬱滯則乳絡失暢,若兼有熱毒蘊結,則易發為乳腫。
臨床表現:患者常見單側或雙側乳房脹硬疼痛,局部皮色或微紅,觸之有結塊,伴隨發熱惡寒、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悶等肝鬱化熱之象。
治療原則:以疏肝解鬱、清熱散結為主,佐以通絡消腫。
內治法:
- 方藥:可選用《醫宗金鑒》之清肝解鬱湯(組成: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朮、牡丹皮、梔子、甘草等),此方疏肝健脾、清熱涼血,適合肝鬱血熱之證。若熱毒較盛,可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;若腫塊堅硬,可加浙貝母、夏枯草、皂角刺以軟堅散結。
外治法:
- 可配合局部外敷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之藥,如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等研末調敷),或以鮮蒲公英搗爛外敷,助消腫止痛。
辨證要點:
妊娠乳腫需與一般乳癰(如外吹乳癰)鑑別,後者多見於產後哺乳期,因外感風熱或乳絡不暢所致。妊娠期用藥須謹慎,避免過用破血耗氣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
此症若未及時調治,恐鬱久化熱釀膿,轉為乳癰重症,故早期疏肝清熱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