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傷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傷食

病證名,出自明・王肯堂《胤產全書》。指妊娠期間,孕婦因調攝失當,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導致食積停滯之證。中醫認為,妊娠時氣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脾胃功能相對虛弱,若過食生冷、油膩或暴飲暴食,易使運化失常,水穀不化,積滯中焦,遂成此疾。

臨床表現
主要見脘腹脹滿、噯氣酸腐、厭食惡心,甚則嘔吐泄瀉。若食滯日久,可能化熱,兼見口苦、舌苔厚膩或黃膩;若脾胃素虛者,則易伴神疲乏力、大便溏薄等虛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,超出脾胃運化能力。
  2. 脾胃虛弱:孕後氣血偏虛,脾失健運,水穀易滯。
  3. 肝氣犯胃:情志不暢,肝氣橫逆犯胃,加重消化障礙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食滯脘脹:症見噯腐吞酸、脘腹痞滿,舌苔厚膩,脈滑。
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主方: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萊菔子等)。
    • 加減:嘔惡甚者加枳殼、砂仁理氣止嘔;脹滿明顯者加厚朴、木香行氣除滿。
  2. 傷食泄瀉:症見大便溏臭、腸鳴腹痛,食後加重。

    • 治法:健脾消食,化濕止瀉。
    • 主方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減。
    • 加減
      • 傷於肉食:加山楂消肉積。
      • 傷於麵食:加麥芽、穀芽助運化。
      • 傷於生冷:加砂仁、木香溫中行氣。
  3. 兼夾證候

    • 食滯化熱:見口乾、苔黃,加黃連、連翹清熱。
    • 脾虛氣弱:見倦怠、脈弱,加重白朮、黨參補益健脾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妊娠傷食與一般食積不同,需顧及胎元,用藥忌峻猛攻下(如大黃、芒硝),以免損傷胎氣。宜以輕清消導為主,佐以健脾安胎之品,如白朮、黃芩等。此外,針灸可取足三里、中脘等穴調和脾胃,但妊娠期間需避開合谷、三陰交等禁忌穴位。

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能影響母體氣血生化,間接導致胎失所養,故早期調理尤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