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少陽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少陽證
病證名,指婦人妊娠期間,外邪侵襲少陽經脈所引發之證候。少陽屬半表半裏,主樞機運轉,邪犯少陽則氣機鬱滯,樞紐不利,故見典型少陽經證,復因胎元在腹,需兼顧安胎之法。
病因病機
妊娠時氣血聚於衝任以養胎,體表衛氣相對不足,易感外邪。若邪客少陽,正邪相爭於半表半裏,少陽經氣鬱結,膽火上炎,故見口苦、胸脅滿痛;邪正交爭則寒熱往來;脈弦為少陽主脈,反映氣機鬱滯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胸脅滿痛:少陽經循胸布脅,邪滯經絡,氣血不暢,故脹滿疼痛。
- 寒熱往來:邪正相搏,進退於表裏之間,故惡寒與發熱交替。
- 口苦咽乾:膽熱上衝,津液受灼。
- 脈弦:弦脈主少陽病,亦主氣鬱。
治法
以和解少陽為主,佐以清熱安胎。少陽證禁汗、吐、下,唯宜和解,兼避傷胎之品。
常用方藥
-
四物湯加柴胡、黃芩:
- 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養血和血,固護胎元。
- 柴胡疏解少陽鬱滯,黃芩清泄膽火,二者為和解少陽要藥。
- 適用於血虛兼少陽證者,標本兼顧。
-
黃龍湯(即小柴胡湯去半夏):
- 以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為基礎,因半夏有滑胎之虞,故去之。
- 柴胡、黃芩和解清熱;人參、甘草益氣扶正;薑、棗調和營衛。
- 適用於正氣偏虛,少陽樞機不利者。
辨證要點
需與妊娠惡阻(肝胃不和之嘔吐)及外感風寒表證鑑別。少陽證以胸脅苦滿、寒熱往來為特徵,無表證之身痛,亦無裏證之腹滿便結。
古籍參考
《傷寒論》少陽病綱領:「少陽之為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」妊娠少陽證雖病機同源,然用藥須避忌峻烈,以護胎為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