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失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失音
妊娠失音,又稱「子瘖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妊娠期間孕婦出現聲音嘶啞,甚則完全不能出聲之症狀。此病多發生於妊娠中後期,與胎氣壅滯、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失音主要與肺、腎二臟功能失調有關。肺主氣,司呼吸,開竅於喉;腎為聲音之根,主納氣,且胞脈繫於腎。妊娠期間,胎體漸長,胞宮氣血充盈,若素體陰虛或腎精不足,則胎氣上迫,壅遏肺系,導致肺氣不宣、腎陰虧虛,喉失濡養,故見聲音嘶啞或失音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痰濕阻滯等因素亦可影響氣機升降,加重症狀。
辨證分型
-
肺腎陰虛型
- 主症:聲音嘶啞、咽喉乾燥、午後潮熱、腰膝痠軟。
-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肺津,喉失滋潤。
-
氣滯痰阻型
- 主症:聲音重濁、胸悶不舒、喉間痰黏。
- 舌脈: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病機:胎氣壅滯,氣機不暢,痰濕內停,阻遏喉絡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妊娠失音以「調和氣血、滋陰潤燥」為主,兼顧疏理氣機或化痰通絡。用藥須謹慎,避免峻烈攻伐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肺腎陰虛者,可選用養陰清肺湯加減;氣滯痰阻者,宜以二陳湯合桔梗湯化裁。針灸療法亦可配合使用,常取太淵、列缺、照海等穴,以宣肺益腎、通利咽喉。
古籍記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不語,名曰子瘖,此由胎氣壅閉,心腎之脈不通所致。」說明古人早已認識此病與胎氣及臟腑經絡之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,子瘖多屬「腎陰不能上承」,強調滋補腎陰為治療關鍵。
妊娠失音雖多屬暫時性病證,產後氣血漸復,症狀常自行緩解,然中醫重視「治未病」,孕期調攝氣血、養陰潤燥,可防患於未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