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暑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暑瀉

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趙獻可所著《邯鄲遺稿》。此證多發於妊娠婦女於暑令時節,因調攝失當,內傷生冷濕邪,外感暑熱之氣,濕熱相搏,損及腸胃,以致傳化失常,發為泄瀉。

病因病機
妊娠期間,陰血下聚養胎,脾胃運化功能本易虛弱,若復感暑濕之邪,暑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;濕性黏滯,易困阻脾陽。暑濕交蒸,下迫大腸,則見泄瀉如水;暑熱擾心,故見煩渴;濕熱下注膀胱,則小便短赤;暑邪開泄腠理,故自汗出;面垢為暑濕上蒸頭面之象。此外,津液過度耗傷,可能影響胎元濡養,甚則動胎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泄瀉如注,糞色黃褐而臭穢
  • 心煩口渴,飲水不解
  • 小便短赤不利
  • 自汗頻出,頭面油垢
  • 或伴胸悶脘痞、身熱倦怠
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清暑化濕為主,佐以和胃安胎

  • 主方:可選藿香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方中藿香、紫蘇、白芷芳香化濕解暑;厚朴、大腹皮行氣除滿;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;半夏、陳皮和胃降逆。全方共奏祛暑利濕、調和脾胃之效。
  • 加減:若暑熱偏盛,可加黃連、滑石以清熱利濕;若胎動不安,酌加黃芩、白朮等安胎之品。

證候辨析
需與妊娠脾虛泄瀉妊娠寒濕泄瀉等鑑別:

  • 脾虛泄瀉:多見大便溏薄、神疲乏力,治宜健脾益氣,方用參苓白朮散。
  • 寒濕泄瀉:常見糞質清稀、腹痛喜溫,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理中湯加減。

備考
《邯鄲遺稿》強調妊娠暑瀉易傷津液,間接損及胎元,故治療時需權衡清暑與護胎,用藥忌過於苦寒克伐,以免戕害中氣。後世醫家亦主張可配合生脈散益氣生津,或六一散清利暑濕,臨證當審慎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