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胎萎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胎萎燥

定義
妊娠胎萎燥,又稱「胎不長」,指胎兒於母體胞宮中發育遲緩,形體萎弱,未能依時生長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其記載:「凡胎處胞中,或有萎燥者,蓋由妊婦所稟怯弱,不足自周,陰陽血氣偏系,非冷即熱,胞胎失去滋利,所以萎燥而不長也。」意指孕婦因體質虛弱或氣血陰陽失調,導致胞宮失養,胎元不得充盛,故而發育受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脾胃虛弱,化源匱乏,氣血難以濡養胎元,致胎失所養而萎燥。
  2. 陰陽偏盛
    • 陽虛內寒:腎陽不足,胞宮虛冷,寒凝氣血,胎失溫煦而生長遲緩。
    • 陰虛內熱:陰血虧虛,虛熱內擾,灼傷津液,胞胎失潤而燥澀不榮。
  3. 衝任失調:衝任二脈為氣血之海,若因情志、勞倦或外邪所傷,衝任虧損,胎元不得固攝滋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孕婦腹形明顯小於妊娠月份,胎動微弱。
  • 面色萎黃或蒼白,形體消瘦,頭暈心悸(氣血虛弱證)。
  • 或畏寒肢冷,腰腹冷痛(陽虛證);或口乾咽燥,五心煩熱(陰虛證)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1. 氣血兩虛證:胎兒生長遲緩,伴面色淡白、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  2. 腎陽虛衰證:腹冷胎萎,腰膝酸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3. 陰虛血燥證:胎燥不長,口乾顴紅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調補氣血、滋養胎元」為主,依證型配伍:

  • 氣血虛弱:方用八珍湯胎元飲(人參、白朮、熟地、當歸等)補益氣血。
  • 腎陽不足:選壽胎丸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)合右歸丸溫腎助陽。
  • 陰虛內熱:以保陰煎(生地、白芍、黃芩)滋陰清熱。
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胎氣本乎血氣,血氣不足,則胎不長。」強調氣血充盛為胎育之本。《景岳全書》亦載:「凡胎孕不固,無非氣血損傷之病。」進一步闡明氣血與胎元之關係。

此病需與「胎死腹中」鑑別,後者胎動消失,脈象沉澀,可透過脈診及胎心音辨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