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浮

齒浮為中醫病證名,指牙齒鬆動浮起,甚則欲落之狀。此證首見於南宋楊士瀛《仁齋直指方》,屬齒科常見病症,多與腎虛、胃火或氣血失調相關,臨床常與「牙齒動搖」互參,然二者細辨略有差異:「齒浮」側重牙根浮露之感,而「牙齒動搖」則以晃動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精虧
   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」腎精充足則齒堅牢,若腎陰虧虛,髓弱骨枯,齒失所養,則見浮動;或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無以溫煦齒根,亦可致鬆動。
  2. 胃火上炎
    足陽明胃經循行入齒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灼齒齦,腐蝕牙床,則齒根不固而浮起,多伴牙齦腫痛、口臭等症。
  3. 氣血不足
    氣虛則攝持無力,血虛則齒齦失濡,日久齒槽萎弱,牙齒浮露。常見於久病體虛或脾胃虛弱者。
  4. 外邪侵襲
    風熱或風寒之邪客於齒齦,阻滯經絡,氣血壅滯,亦可致牙齒暫時浮動,多兼見腫痛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腎陰虛型
    • 主證:齒浮隱痛,牙齦微紅萎縮,伴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益腎固齒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、牛膝。
  2. 胃火熾盛型
    • 主證:齒浮脹痛,牙齦紅腫溢膿,口乾口臭,便秘溲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固齒。
    • 方藥:清胃散合玉女煎加減。
  3. 氣血兩虛型
    • 主證:齒浮無力,咀嚼困難,面色萎黃,氣短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健脾固齒。
    • 方藥:八珍湯加阿膠、黃精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仁齋直指方》提及齒浮多因「腎虛火動」或「陽明熱壅」,強調調腎與清胃並重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齒牙浮動,有因陰虛者,有因陽虛者,當辨其寒熱而治之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載外治法,如「牢牙散」擦齒,以助固齒清熱。

此證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實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