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吐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吐血
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一,為妊娠期間出現吐血之症。此病多因孕婦胃中積熱,或情志不暢致肝郁化火,火熱上炎,損傷胃絡,氣機逆亂,血隨氣升而外溢所致。若吐血不止,或失血過量,陰血虧虛,胎失所養,恐致胎元不固,甚則墮胎。
病因病機
- 胃中積熱:
孕婦平素嗜食辛辣厚味,或脾胃運化失司,積熱內生,熱灼胃絡,血溢脈外。 - 肝火犯胃:
情志抑郁,肝氣郁結,久則化火,肝火橫逆犯胃,胃絡受損而吐血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
-
胃熱熾盛證
- 主症:吐血色紅或紫暗,夾雜食物殘渣,胃脘脹悶疼痛,大便色黑如柏油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加味清胃散(當歸、生地、升麻、丹皮、黃連、犀角、連翹、甘草)。方中黃連、連翹清胃火;生地、丹皮涼血止血;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清熱解毒;升麻引藥上行,甘草調和諸藥。
-
肝火犯胃證
- 主症:吐血伴口苦脅痛,心煩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疏肝清熱,和胃止血。
- 方藥:丹梔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丹皮、梔子),酌加止血藥如側柏葉、白茅根、茜草炭等。方中丹皮、梔子清肝瀉火;逍遙散疏肝健脾,調和氣血。
相關中醫理論
- 氣血關係:妊娠時陰血下聚養胎,若氣火亢盛,迫血妄行,易致上逆吐血。
- 臟腑傳變:肝郁化火可乘犯脾胃,形成「木火刑金」或「肝火犯胃」之病理鏈條,治療需標本兼顧,清火同時固護脾胃。
此症需結合孕婦體質及病情輕重辨證施治,用藥時須注意清熱勿過寒涼,止血勿過收斂,以免損傷胎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