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小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小腹痛
病證名,屬妊娠期間常見不適,又稱「妊娠腹痛」。此症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,其載:「妊娠小腹痛者,由胞絡宿有冷,而妊娠血不通,冷血相搏,故痛也。」意指孕婦胞宮絡脈素有寒凝,妊娠後氣血運行受阻,寒邪與血相搏,氣血失和而發為疼痛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寒凝血滯:胞絡素有虛寒,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陽氣相對不足,寒邪凝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
- 氣血虛弱:素體氣血不足,妊娠後血聚胞宮以養胎元,氣血更顯虧虛,胞脈失養而作痛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胞脈氣血運行受阻,引發脹痛。
辨證分型
- 虛寒證:小腹冷痛綿綿,喜溫喜按,面色蒼白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治宜溫經散寒、養血安胎,方選《金匱要略》之「膠艾湯」加減。
- 氣血兩虛證:小腹隱痛,按之痛減,頭暈心悸,舌淡脈細弱。治宜補益氣血,方用「當歸芍藥散」或「八珍湯」化裁。
- 肝鬱證:小腹脹痛連及胸脅,煩躁易怒,脈弦。治宜疏肝解鬱、理氣止痛,方選「逍遙散」合「紫蘇飲」加減。
古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:「妊娠腹痛,多因血虛氣鬱,或飲食停滯。」強調調和氣血為治療關鍵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指出,妊娠腹痛需與「胎動不安」鑑別,後者多伴腰痠下墜或陰道出血,病機更深,涉及衝任不固。
針灸取穴參考
若配合針灸,可選足三里(補益氣血)、三陰交(調理肝脾腎)、關元(溫煦下焦),手法宜平補平瀉,避開妊娠禁針穴位。
此症雖多屬輕證,然病機與體質密切相關,臨床須審因論治,以調和氣血、固護胎元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