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發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發去

齒發去為中醫證名,指牙齒鬆動脫落與頭髮稀疏脫落之證候,首見於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。該篇論述人體生理盛衰規律,提及男子年至八八(六十四歲左右),腎氣衰敗,天癸竭盡,故「齒發去」。此現象與腎精虧虛、氣血不足密切相關,為人體衰老之自然表現,然過早出現或異常脫落,則屬病態,需辨證論治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
    中醫認為,腎藏精,主骨生髓,而牙齒為骨之餘氣所化。腎精充盈,則牙齒堅固;腎精虧虛,則齒搖早脫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齒者,腎之標,骨之本。」故齒病多責之於腎,尤以腎陰虛或腎陽虛為常見病因。
  2. 髮為血之餘,腎其華在髮
    頭髮生長與腎氣、肝血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者,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其華在髮。」腎精充足,則頭髮烏黑茂密;若腎精不足,或肝血虧虛,則髮枯早白、易脫。另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氣弱亦可能導致髮失所養。

病因病機

齒發去之病機可分虛實兩端:

  • 虛證

    • 腎精虧虛:年老體衰,或房勞過度,耗傷腎精,致齒搖髮落。
    • 氣血不足: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氣血不能上榮齒髮。
    • 肝腎陰虛:陰精虧損,虛火上炎,灼傷齒根,或髮失濡養。
  • 實證

    • 濕熱上蒸:嗜食肥甘厚味,濕熱蘊結脾胃,上熏口齒,導致牙齦腐敗、牙齒鬆動,或頭皮油膩、毛囊阻塞而脫髮。
    • 血瘀阻絡:氣滯血瘀,頭皮或齒齦局部氣血不暢,髮根失固,齒槽萎縮。

相關典籍記載

除《素問》外,歷代醫家對齒髮脫落亦有闡述: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若血氣衰弱,經脈虛竭,不能榮潤,故髮落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腎虛而牙病者,其病不在經而在臟,蓋齒為骨之所終,而骨則主於腎也。」

辨證要點

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辨明病因:

  • 腎虛型: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、脈沉細。
  • 氣血兩虛型: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。
  • 濕熱型:口臭牙齦腫痛、頭皮油垢、苔黃膩。

此證雖多見於年老體衰者,然年輕者若出現異常齒髮脫落,當審因求本,調理臟腑氣血,以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