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咽喉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咽喉痛

病證名,見於《胎產心法》。此症多因孕婦素體陰虛,虛火上炎;或外感風熱時邪,邪熱與胎氣相搏,上攻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火熱上擾」,臨床表現以咽喉紅腫疼痛、乾燥不適為主,或伴輕微發熱、口乾舌燥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火旺:孕後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,母體陰液相對不足,若素體肝腎陰虛,則虛火易動,循經上灼咽喉。
  2. 外感時邪:風熱或燥邪外襲,肺衛失宣,邪熱內蘊,與胎氣相合,上攻咽喉而發為疼痛。
  3. 氣機鬱滯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上炎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陰虛火炎證

    • 主症:咽喉微紅腫痛,午後加重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潤喉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玄參、麥冬)。
  2. 風熱外襲證

    • 主症:咽喉紅腫灼痛,伴惡風發熱、頭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利咽。
    • 方藥東垣涼膈散加減(薄荷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連翹、桔梗、甘草),或銀翹散合桔梗湯。
  3. 肝鬱化火證

    • 主症:咽喉梗痛,情志不舒時加劇,胸脅脹悶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瀉火,利咽止痛。
    •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茯苓、丹皮、梔子、薄荷、甘草)。

中醫外治法

  • 針刺:取少商、合谷、列缺等穴,點刺放血以瀉熱。
  • 含漱:以金銀花、薄荷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
古籍參考
《胎產心法》強調「妊娠咽喉痛,不可輕用苦寒」,故用藥需兼顧胎元,清熱而不傷陰,驅邪而不伐正。東垣涼膈散中黃芩、黃連雖能瀉火,但須配伍甘緩之品如甘草、桔梗以調和藥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