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眼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眼昏

病證名,指妊娠後期(臨月之際),孕婦突發兩眼視物模糊,甚或完全失明之證候。此症多因孕後陰血虧耗,體內伏熱未清,加之肝經鬱熱化毒,循經上攻於目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不足:妊娠時,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若母體素體陰虛,或調攝不當,易致肝腎陰虧,目失所養。
  2. 肝經熱毒:陰虛內熱,或情志鬱結,肝氣化火,熱毒循足厥陰肝經上擾清竅,灼傷目絡。
  3. 風火相煽:熱極生風,風火交熾,上攻頭目,故見視物昏矇,甚則暴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雙眼突然視物不清,或眼前黑矇,甚則失明。
  • 兼症:頭痛劇烈、頸項僵腫、轉側不利,或伴眩暈、耳鳴、口苦咽乾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,苔薄黃或少苔,脈弦數或細數。

治法
當急以清熱熄風、滋陰明目為主,方選天門冬飲子(《醫宗金鑑》加減)。

  • 天門冬飲子組成:天門冬、知母、茺蔚子、防風、五味子、茯苓、熟地黃、人參等。
    • 方中天門冬、熟地滋補肝腎;知母清熱瀉火;茺蔚子明目退翳;防風散肝經風熱;五味子斂陰安神;人參益氣固本。
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酌加黃芩、梔子、夏枯草以清肝瀉火;陰虛甚者,加枸杞子、女貞子滋養肝腎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此證與「子暈」「子癎」有相近病機,皆屬妊娠陰虛陽亢之變證,然「妊娠眼昏」以目疾為突出表現,需辨證細審。
  • 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皆可影響目力,故治眼疾常從肝論治,妊娠期更需兼顧胎元安穩。
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妊娠目病,多因血熱」,強調清熱養血為要;《證治準繩》則載「孕婦目暗,責之肝腎虧虛」,可見歷代醫家對本證之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