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蠹
齒蠹,又稱「齒齲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齒科病名,指牙齒遭蟲蝕蛀腐而致疼痛之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三》明言:「又有齒齲者,謂齒蠹也。即齒蟲蝕而痛也。」此病名形象描繪牙體如遭蠹蟲蛀空,形成齲洞,伴隨酸軟疼痛之狀,與現代醫學所述「齲齒」相似,然中醫理論更強調內外因交互致病之機理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齒蠹之成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胃火熾盛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腑積熱上攻,燔灼齒齦,腐蝕牙體,則易生蠹孔。
- 腎虛髓虧: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生髓。若腎陰不足,髓弱不能充養齒根,或腎陽虛衰,齒失溫煦,皆可致牙質疏鬆,易受邪蝕。
- 濕熱蟲蝕:濕熱鬱滯口腔,久蘊化毒,腐肉生蟲(古人以「蟲」喻齲壞之狀),蛀蝕牙體而成蠹洞。此說雖非實指寄生蟲,但揭示微生物蛀蝕與環境濕熱之關聯。
證候表現
- 初期牙面可見黑褐斑點,齲洞未深,或僅覺咀嚼酸軟。
- 病情進展則齲洞擴大,遇冷熱酸甜刺激即痛,甚則自發性劇痛,伴口氣穢濁。
- 若蠹蝕深入牙髓,可牽連頭頷,夜間痛甚,此為胃火挾風毒上攻之候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齒痛不惡清飲,取足陽明」,提示胃經熱盛與齒疾之聯繫;《諸病源候論》更詳述「齒蟲候」,謂「蟲食於齒,則齒根有孔,蟲居其間」,反映古人對齲齒形貌之觀察。
與現代醫學對照
中醫「齒蠹」之蟲蝕概念,雖非直接對應現代細菌致齲學說,然其「濕熱腐蝕」「胃火上炎」等病機,實與口腔微生物失衡、酸性環境破壞牙釉質等機制相契,展現傳統理論對病理現象之獨特詮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