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遺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遺尿

病證名,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五,又稱「孕婦尿出」。此症多因妊娠後陰血下聚養胎,致臟腑氣血失調,膀胱失約而成。其病機主要與陰虛火旺、肺脾氣虛及肝腎不足相關,臨床須辨證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虧虛,熱移膀胱
    孕後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若素體陰虛,則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下擾膀胱,迫液外溢,症見小便頻數或遺瀝,兼心煩、尿赤、舌紅少苔。治宜養血清熱,方選丹梔逍遙散疏肝涼血,或白薇散(白薇、白芍)滋陰清熱。
  2. 肺脾氣虛,中虛不攝
    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升清固攝。若孕婦素體氣虛,或勞倦傷脾,致肺脾兩虛,水液失於統攝,症見遺尿伴少腹墜脹、氣短乏力、舌淡脈弱。治宜補益脾肺、升提固澀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、桑螵蛸,以增強溫腎縮尿之效。
  3. 肝腎陰虛,膀胱失約
    肝腎同源,妊後精血養胎,若肝腎陰虧,相火妄動,膀胱不藏,則見遺尿伴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五心煩熱。治宜滋補肝腎、固脬止遺,方選六味地黃丸滋陰填精,或酌加芡實、金櫻子以固澀下焦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熱證:小便短赤、心煩口乾,脈細數。
  • 氣虛證:尿清量多、倦怠懶言,脈緩弱。
  • 肝腎虧損:腰酸眩暈、舌紅少津,脈沉細。

此症與西醫「妊娠期壓力性尿失禁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強調整體調理,透過滋陰、益氣、補腎等法,標本兼顧以恢復膀胱氣化功能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出「妊婦小便不禁,多屬氣虛不攝」,可佐黃耆、五味子等益氣固澀之品,臨證時需詳辨體質,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