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陰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陰腫
病證名,出自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卷二,指婦女妊娠期間陰部腫脹之症,又稱「胎前陰門腫」。此症多因孕後氣血運行失調,或濕熱下注所致,屬中醫「婦科妊娠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孕後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,若素體脾虛濕盛,或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流注下焦,浸漬陰部,則發為腫脹。
- 氣滯水停:妊娠後胎氣壅滯,影響氣機升降,三焦水道不利,水濕停聚於陰門,導致腫脹。
- 肝經鬱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循經下擾陰部,亦可引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外陰或陰道腫脹,或伴灼熱感,局部皮膚或黏膜色紅,甚則行走不便。部分患者可兼見帶下量多、色黃質稠,或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等濕熱之象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濕熱證:陰腫明顯,伴分泌物黃稠、小便澀痛,舌苔黃膩。
- 氣滯證:腫脹時輕時重,與情緒相關,胸脅脹滿,脈弦。
- 脾虛濕盛證:腫勢綿綿,面色萎黃,納呆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利濕、疏肝理氣或健脾滲濕為主,佐以安胎。用藥需避忌峻下逐水或過於苦寒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古籍中記載,可選用「龍膽瀉肝湯」加減(濕熱證)、「逍遙散」加減(氣滯證)等方劑調治。
古籍參考
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強調此症與妊娠衝任氣血變化相關,治療需顧護胎氣,不可過用攻伐。另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,陰腫若因「胞絡虛熱」所致,宜養陰清熱為法。
補充說明
妊娠陰腫與西醫「妊娠期外陰水腫」或「陰道炎」有部分交叉,但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與氣血津液失衡的內在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