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譫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譫語

妊娠譫語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張氏醫通》卷十,指孕婦在妊娠期間出現神志不清、言語錯亂之症候。此證多因臟腑熱極,邪熱擾亂心神所致,屬妊娠期危重證候之一,需及時辨證施治,以防熱邪傷胎。

病因病機

妊娠譫語之發病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血熱擾神:孕婦素體陽盛,或外感熱邪,或情志化火,導致熱邪內熾,上擾心神,發為譫語。
  2. 陰虛火旺:妊娠期間陰血下聚養胎,若陰虛不能制陽,虛火內生,亦可擾亂神明。
  3. 痰熱蒙竅:若孕婦素有痰濕,復感熱邪,痰熱互結,上蒙心竅,則見神昏譫語。

臨床表現

妊娠譫語主要表現為:

  • 神志不清,言語錯亂,或喃喃自語
  • 煩躁不安,甚則狂躁
  • 面赤唇紅,口渴喜冷飲
  • 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數

治療原則

《張氏醫通》提出:「妊娠譫語,為藏府熱極之候,急宜童便時時灌之。不應,用生地黃黃連散清其血中之火,庶胎得安。脈實者,加酒大黃下之,下遲則傷胎也。」其治法以清熱涼血、瀉火安胎為主,具體如下:

  1. 童便:性寒涼,能降火解毒,急症時可用以清熱。
  2. 生地黃黃連散:此方以生地黃滋陰涼血,黃連清心瀉火,適用於血分熱盛者。
  3. 酒大黃:若脈實熱盛,腑氣不通,可酌加酒大黃通腑泄熱,但需中病即止,以免過下傷胎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火亢盛證:譫語煩躁,口舌生瘡,小便短赤,舌尖紅,脈數。治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散加減。
  2. 肝經鬱熱證:譫語易怒,脅脹口苦,脈弦數。治宜疏肝清熱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  3. 痰熱擾神證:譫語昏蒙,喉中痰鳴,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化痰清熱,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張氏醫通》外,其他醫籍亦有相關記載: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妊娠熱病傷陰可致神昏,強調保陰清熱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認為妊娠譫語多屬實熱,治當「瀉其有餘,以安其胎」。

妊娠譫語屬急重症,臨證需細辨熱邪所在層次(氣分、血分、痰熱),及時清解,以護胎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