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疹
妊娠疹,又稱「孕婦麻疹」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指婦女妊娠期間感染麻疹,或因胎熱內蘊、外感風熱毒邪而發疹。此症不僅影響孕婦健康,亦可能擾動胎元,故需結合麻疹辨證與安胎之法調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疹多因孕婦素體陰血不足,妊娠後氣血聚以養胎,致使正氣虛弱,易感外邪。若外受風熱時毒,或內有胎熱鬱結,邪毒外透肌表,則發為疹症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蘊結」與「氣血失和」,熱盛動血則易傷胎,風邪外襲則疹發不暢。
臨床表現
妊娠疹初起可見發熱、頭痛、咳嗽、目赤淚多等類似風熱表證之象,隨後疹點漸出,先見於耳後、髮際,漸及顏面、軀幹,疹色鮮紅或暗紅,捫之略凸起。若熱毒熾盛,可能伴見高熱煩渴、疹密融合;若正氣不足,則疹透不暢,或疹色淡暗。妊娠期間,疹症易與胎動不安並見,如腰腹墜脹、胎動頻繁等。
辨證分型
-
風熱襲表證
- 主症:疹初起,發熱微惡風,疹色紅潤,稀疏分明,咳嗽咽痛。
- 舌脈:舌邊尖紅,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透疹解毒。
-
熱毒熾盛證
- 主症:高熱不退,疹密色紫,口渴煩躁,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解毒透疹。
-
氣陰兩傷證
- 主症:疹漸退,低熱不退,口乾咽燥,神疲乏力。
- 舌脈: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清解餘熱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透疹」為主,佐以「安胎和血」。用藥需避辛溫燥烈之品,如麻黃、桂枝等,以防耗傷陰血;亦慎用苦寒攻下之劑,如大黃、芒硝,以免損傷胎元。可選用金銀花、連翹、桑葉、菊花等輕清透表之藥,配合黃芩、白朮等清熱安胎。若熱入營血,可酌加生地、丹皮涼血護陰;若疹透不暢,輔以升麻、葛根升提透發。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感時氣發疹,當審其表裡虛實,不可妄汗下。」強調妊娠疹治療需兼顧外邪與胎元,不可過用峻劑。《溫病條辨》亦載:「孕婦溫毒發疹,宜輕清透解,佐以護胎。」可見中醫對妊娠疹之調理,首重權衡邪正關係,以平和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