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中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中惡

病名
妊娠中惡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,其記載:「人有忽然心腹刺痛,悶亂欲死,謂之中惡。」此症多發於妊娠期間,因孕婦正氣虛弱,外感邪惡之氣,或觸犯不正之氣,導致氣機逆亂,陰陽失和,驟然發病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期間,孕婦氣血聚於胞宮以養胎元,致使周身正氣相對不足,營衛不固。此時若遇穢濁邪氣、瘴癘之毒,或猝然驚恐,邪氣乘虛內犯,擾亂氣血,閉阻經絡,則發為中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正虛邪侵」,邪氣壅滯,上衝心胸,故見心腹刺痛、煩悶欲絕等急重症候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突然發病,症見心腹劇痛如絞,胸悶氣促,甚則昏厥不省人事,或伴面色蒼白、四肢逆冷、嘔吐涎沫等。此症與西醫學所稱之「妊娠合併急性腹痛」或「瘴氣中毒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「邪氣內干」之病理特點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扶正祛邪、調和氣血、安護胎元為原則。

  1. 當歸散(出自《證治準繩》):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丁香、川芎、青橘皮、吳茱萸。
    • 方義: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,通調衝任;丁香、吳茱萸溫中散寒,降逆止痛;青皮疏肝破滯,理氣寬中。全方共奏行氣活血、溫經散邪之效,兼顧安胎。
  2. 金銀藤煎湯
    • 金銀藤(即忍冬藤),性甘寒,能清熱解毒、通絡止痛,尤宜於兼見熱象或穢毒內蘊者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寒邪偏盛,加艾葉、生薑以溫經散寒;
  • 氣滯明顯者,酌加香附、木香以理氣解鬱;
  • 兼見胎動不安,可配伍桑寄生、續斷以固腎安胎。

古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中惡」一症,強調妊娠期間需避忌穢惡環境,並以芳香辟穰之品(如藿香、佩蘭)預防邪氣侵襲,與《諸病源候論》之論述互為補充。

此症雖屬急候,然中醫透過辨證施治,調和陰陽,既可祛邪,亦能護胎,體現「標本兼顧」之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