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中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中濕
病名:見於《萬氏女科》,為妊娠期間因外感濕邪或內濕蘊結所致之病症。
病因病機:
孕婦氣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致使肌腠疏鬆,經絡氣血相對不足,衛外之氣不固。若冒雨涉水、久居濕地,或汗出當風、冷浴受涼,濕邪易乘虛侵襲肌表、經絡,甚或內犯臟腑。濕性黏滯重濁,阻遏氣機,陽氣不展,故見諸症。
臨床表現:
- 發熱:濕鬱肌表,營衛失和,多見低熱纏綿。
- 骨節煩痛:濕邪流注經絡,氣血痹阻,尤以肢體沉重、關節痠痛為特徵。
- 身重頭重:濕濁上蒙清陽,頭部如裹;濕困脾土,則周身困重。
- 鼻塞:濕邪客於肺衛,肺氣失宣,鼻竅不利。
此外,或兼見胸悶脘痞、食欲不振、舌苔白膩、脈濡緩等濕蘊中焦之象。
治法:
以「祛濕安胎」為則,兼顧健脾調氣,使濕去而胎元不損。
代表方藥:
- 黃芩白朮湯(《萬氏女科》):
- 組成:黃芩、白朮為主藥,佐以健脾化濕之品。
- 方義:黃芩清熱燥濕,兼安胎;白朮健脾祛濕,固護胎氣。二者相配,標本兼治,既除濕邪,又防濕傷胎。
- 隨證加減:
- 表濕明顯者,可加藿香、紫蘇葉宣散外濕;
- 濕困中焦者,酌加蒼朮、厚朴以醒脾化濕;
- 兼風邪者,配合防風、羌活祛風勝濕。
中醫理論延伸:
妊娠中濕之病機與「子腫」「子滿」有別,後者多責之脾腎陽虛,水濕內停,而本病以「外濕侵襲」或「內外合邪」為主。治療時需嚴格避免峻下逐水或辛溫發汗之品,以防耗氣傷陰,損動胎元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祛濕勿傷胎」,用藥宜輕靈平和,如茯苓、砂仁等均為常用安胎化濕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