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中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中暑
妊娠中暑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。此症多發於夏季,因孕婦元氣本虛,腠理疏鬆,復感暑熱之邪,或居處通風不良,暑氣內襲,導致陰陽氣機逆亂而成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,擾動胎元,故臨床表現兼具外感暑熱與胎動不安之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期間氣血聚於衝任以養胎,母體氣陰易虛,暑熱之邪乘虛而入。暑熱燔灼,耗傷津液,故見發熱、口渴;暑邪擾心,則悶亂昏憒;氣隨津脫,故自汗倦怠;熱擾衝任,胎失所養,則胎動不安。若暑邪內閉心包,可致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此為「暑厥」之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發熱(多為壯熱)、口渴引飲、自汗不止、胸悶煩躁、精神昏憒、肢體倦怠。
- 胎元受擾:胎動頻繁或下腹隱痛。
- 重症:猝然昏倒,面赤唇乾,脈洪大或沉伏。
治法與方藥
-
清暑益氣,和營安胎
- 主方:輕證可用香薷飲(香薷、厚朴、白扁豆)解表清暑,佐以安胎。
- 加減:
- 口渴甚者,加麥冬、天花粉生津止渴;
- 心煩尿赤,加梔子、淡竹葉清心瀉火;
- 胎動明顯,加黃芩、白朮清熱健脾以固胎。
-
益氣養陰,清暑透邪
- 若氣陰兩傷,症見汗多神疲,脈虛數,宜用清暑益氣湯(《溫熱經緯》方:西洋參、石斛、麥冬、黃連、竹葉等),既清暑熱,又顧護氣陰。
-
急救處理
- 暑厥神昏者,急刺人中穴或十宣穴開竅醒神,並配合刮痧法疏通經絡,引暑邪外泄。
中醫理論延伸
妊娠中暑與一般中暑不同,關鍵在於「胎孕特殊體質」。暑熱易動血,血熱則胎不安,故治療需兼顧清熱不傷胎、解暑不耗氣的原則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強調「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」,對妊娠中暑亦具指導意義,如白虎加人參湯化裁(去知母之寒,加沙參、玉竹)亦可斟酌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