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齼

齒齼,中醫病名,指因過食酸味食物,導致牙齒酸軟疼痛的病證。此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,書中記載:「齒齼多由食酸之故。」意指酸味侵蝕齒體,損傷牙本質,引發不適。此症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牙本質過敏」,乃因牙釉質磨損或牙根暴露,使外界刺激直接作用於牙本質小管,產生短暫尖銳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,故齒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而齼證之發,多因以下機制:

  1. 酸蝕傷齒:酸味屬木,過食酸物則木氣偏勝,剋伐脾土(齦肉屬脾),酸腐蝕齒,使齒體疏鬆。
  2. 腎虛不固:若腎陰不足,齒失濡養,或腎陽虛衰,無力溫煦齒齦,皆易致外邪(如酸味)乘虛侵襲。
  3. 胃火上炎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胃火熾盛,上灼齒齦,亦可加重酸蝕之害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於接觸酸冷、甜食或刷牙時,牙齒出現短暫銳痛,或酸軟無力,甚者咀嚼困難。症狀可局限於單齒,或泛發多齒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齒齼,首重辨證施治:

  1. 酸蝕為主:宜緩急止痛,傳統用法為細嚼核桃肉,以其油脂覆蓋牙面,暫阻外邪刺激。亦可選用《本草綱目》載「胡桃能解酸毒」之說佐證。
  2. 腎陰虧虛: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,滋腎填精,輔以骨碎補、牡蠣等固齒之品。
  3. 胃火熾盛:治宜清胃瀉火,選用清胃散或玉女煎,配合黃連、石膏等清熱藥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「齒齼」與「牙齼」常混用,然細究之,「牙齼」範圍較廣,可泛指牙齒酸軟諸證,而「齒齼」專指酸蝕所致者。另需與「齒寒」(風冷刺激引發)鑑別。

此症記載體現中醫「五味調和」的養生觀,亦反映古人對口腔疾病與飲食關聯的細微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