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腫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妊娠腫脹
妊娠腫脹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婦女於妊娠期間出現肢體或局部腫脹的症狀。此症多因孕後氣血運行失調,水濕停滯所致,與脾、腎、肝三臟功能失和密切相關。根據腫脹部位、症狀特點及病因病機之不同,中醫古籍中又細分為以下幾類:
- 子腫
指妊娠後期出現面目及四肢浮腫,甚則遍及全身,多因脾虛濕盛或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水濕泛溢肌膚而成。臨床常伴見倦怠乏力、脘腹脹滿、小便短少等症。 - 子氣
以雙足浮腫為主,腫勢輕微,按之凹陷,多因胎氣壅滯,氣機升降失常,水濕下注所致。此症常見於妊娠中期,患者多無明顯不適,然若腫勢加劇,則需辨證調治。 - 子滿(胎水腫滿)
症見腹部脹大異常,胸膈滿悶,甚則喘息不得臥,多因脾虛濕聚,水停胞中,或氣滯水停所致。此症類似於現代醫學之「羊水過多」,需及時調理以防變證。 - 皺腳與脆腳
皺腳指妊娠晚期足部腫脹,皮膚鬆弛皺褶;脆腳則見足腫而皮膚光亮緊繃,二者皆因水濕停聚,氣血運行不暢而生。皺腳多偏氣虛濕阻,脆腳則常兼熱象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妊娠腫脹的發生,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脾虛濕困:孕後脾氣不足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。
- 腎陽虛衰:腎陽虧虛,不能溫化水液,致膀胱氣化不利,水濕積聚。
- 肝氣鬱滯: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,影響水液代謝而腫脹。
- 胎氣壅塞:胎體漸長,阻遏氣機,三焦水道不利,水濕外溢為腫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詳察腫脹部位、程度及兼症,結合舌脈辨其虛實。如腫勢緩而按之凹陷,多屬脾腎氣虛;腫處緊硬光亮,伴見煩熱口渴,則多濕熱為患。此外,需與妊娠合併水腫性疾病(如腎病、心衰)相鑑別。
此症歷代醫家重視「治病與安胎並舉」,強調調理臟腑氣機,慎用逐水峻劑,以免損傷胎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