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腫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妊娠腫脹(子腫)

妊娠腫脹(子腫)是指妊娠三四月至六七月期間,出現足面浮腫,逐漸擴散到下肢,甚至全身腫脹的症狀。如果妊娠八九月纔出現腳腫,多是正常現象,並不需要特別治療。妊娠三四月時出現腫脹是比較需要重視的情況。

妊娠腫脹還有其他稱呼,如《產乳集》稱之為「子氣」,《經效產寶》稱之為「妊娠腫滿」,《婦人良方》稱之為「胎腫」,《本草綱目》稱之為「妊娠水腫」或「妊娠浮腫」,《證治準繩》稱之為「胎水腫滿」等。在民間通稱為「琉璃胎」。《醫宗金鑒》則根據腫脹的發生時間、範圍、程度和性質進一步分為「子氣」、「子腫」、「皺腳」和「脆腳」等。

妊娠腫脹與「胎水」都是妊娠期間出現的腫脹症狀。兩者都會引起全身腫脹,但妊娠腫脹主要是肢體腫脹,而胎水則表現為腹部異常膨大,症狀嚴重時可能還會出現呼吸困難。因此,這兩種情況需要進一步討論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婦女在妊娠前已經患有水腫或水脹,然後再懷孕,這種情況不屬於妊娠腫脹的討論範圍。

常見證候

  1. 脾虛妊娠腫脹:妊娠數月後,出現面容腫脹,四肢浮腫,逐漸擴散到全身,皮膚顏色淡黃,腫脹處皮薄光亮,按壓有凹陷,很長時間才恢復原狀。還伴有氣短乏力,四肢無溫度感,口淡無味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苔薄白而潤,脈緩滑無力。

  2. 腎虛妊娠腫脹:妊娠五六月開始,面部浮腫,四肢腫脹,腫脹部位皮膚顏色暗淡,按壓時有泥濘感,面色灰暗,心悸氣短,下肢感覺逆冷,腰痠腿軟,舌淡苔白或白膩而潤,脈搏沉遲。

  3. 氣滯妊娠腫脹:妊娠三四月以後,肢體浮腫,多從腳部開始,逐漸擴散到腿部,腫脹部位的皮膚不變形,按壓有凹陷,然後很快恢復,伴有胸悶脅脹,頭暈,心煩易怒,食慾減少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
鑒別分析

脾虛妊娠腫脹與腎虛妊娠腫脹:兩者都是因為水濕困擾,所以腫脹的特點都是皮膚薄而光亮,按壓時有凹陷,恢復時間長。然而,脾虛妊娠腫脹是由於脾胃功能虛弱,妊娠時脾氣虛弱,或者在妊娠初期飲食不節,嘔吐或腹瀉傷害脾胃,或者過量攝入生冷食物損傷脾陽。脾虛無法運化水濕,又因為胎兒阻塞了氣機的上升運動,導致水濕停滯,浸泡在四肢皮膚中,引發腫脹。而腎虛妊娠腫脹則是由於真陰凝結,腎陽氣衰,無法營養胎兒,腎臟無法排出多餘的水分。腎為主宰水道的器官,腎虛導致水道混亂,出現腫脹。因此,脾虛病症主要是脾虛運化功能不足,常伴有脾氣虛弱和濕困脾土的症狀(口淡無味,食慾不振,舌苔白而潤),腎虛病症主要是陽虛氣化失常,常伴有下元虛弱的表現(面色暗淡,腰痠腿軟,下肢感覺逆冷,脈搏沉遲)。治療上,脾虛妊娠腫脹宜健脾利水,常用白朮散;如果下半身腫脹嚴重,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;如果是由於飲食不節、嘔吐或腹瀉引起的,可用六君子湯;如果四肢腫脹急劇,小便不暢順,可使用木通散;腎虛妊娠腫脹,應該補充腎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