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子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子煩

病名出處
妊娠子煩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,屬婦科妊娠病範疇,後世醫家多沿用此名,亦簡稱「子煩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子煩多因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導致母體陰虛陽亢,虛熱內擾心神;或痰熱壅滯,上擾胸膈;亦有因肝鬱化火,灼傷津液而致。其病位主要在心、肝、肺三臟,與氣血失和、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

  1. 陰虛火旺:孕後血聚養胎,陰血不足,心火偏亢,擾及神明,故見心煩不寧。
  2. 痰火內擾:素體脾虛濕盛,孕後胎氣壅滯,痰濕鬱久化熱,痰熱上擾而致煩悶。
  3. 肝鬱化火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火熱上炎,擾動心神。

臨床表現
妊娠期間,孕婦自覺心中煩躁,坐臥不安,或口乾咽燥,夜寐不寧,甚則胸悶氣促。陰虛者多伴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;痰火者常見胸脘痞滿、苔黃膩;肝鬱化火者則見口苦、易怒、脈弦數。

治法方藥
中醫治療以清熱除煩、安神定志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陰虛火旺:宜養陰清熱,方用《醫宗金鑑》人參麥冬散(人參、麥冬、茯苓、黃芩、知母、生地、竹茹),或天王補心丹加減。
  2. 痰火內擾:治以化痰清熱,方選《婦人大全良方》竹瀝湯(竹瀝、麥冬、黃芩、茯苓、防風),或溫膽湯化裁。
  3. 肝鬱化火:宜疏肝解鬱、清熱除煩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黃芩、淡竹葉。
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妊娠而煩者,是肺臟虛而熱乘於心,則令心煩。」強調心肺熱鬱為病機之一。《沈氏女科輯要》進一步闡述:「子煩由胎元壅鬱,熱氣上衝。」提示胎氣與熱邪相搏之病理。

與其他妊娠病鑑別
子煩需與「子懸」(胸脅脹滿)、「子氣」(下肢浮腫)等妊娠病區分,三者雖均屬胎熱上擾,但病位與表現各異:子煩以心神不寧為主,子懸多見氣逆胸膈,子氣則以下肢腫脹為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