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卒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妊娠卒心痛

病證名,指婦女妊娠期間突發心胸部位劇烈疼痛,甚則氣機閉阻、氣息欲絕之症。此證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,其載方以「芎藭、當歸、茯苓、厚朴」調治,旨在行氣活血、寬胸止痛,反映古人對妊娠氣血失調致痛之認識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時胞宮氣血聚以養胎,易致全身氣血運行失暢。若母體素體氣虛、血瘀,或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則氣滯血瘀、痰濁內阻,上犯心胸,脈絡不通而猝發心痛。其病位雖在心胸,實與肝、脾、衝任二脈密切相關,蓋肝主疏泄、脾主運化,衝任為血海,氣血逆亂則病發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滯血瘀型:胸痛如刺,固定不移,伴脅脹、脈弦澀,治宜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,方如《醫林改錯》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  2. 痰濁痹阻型:胸悶痛而窒,苔白膩,脈滑,治宜化痰通絡,方如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二陳湯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隱痛綿綿,面色蒼白,舌淡脈細,宜補益氣血,方用歸脾湯加丹參、川芎。

古籍論述
除《經效產寶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妊娠心痛,由風邪痰飲乘心之絡」,強調外邪與內傷相合為病;《張氏醫通》則指出「胎氣上逼,心腹作痛」,主張調和衝任、降逆止痛。歷代醫家多從調氣血、和臟腑立法,用藥慎避峻烈攻伐,以防傷胎。

治法特點
中醫治療妊娠卒心痛,首重辨明虛實。實證以通為主,然須佐以安胎之品,如蘇梗、桑寄生;虛證以補為先,兼顧疏通,如黃耆配陳皮。針灸可取內關、膻中等穴調氣止痛,但妊娠初期慎用。

此證雖屬急症,然中醫強調「治病與安胎並舉」,透過調理氣血陰陽,使衝任通暢、心脈得養,則痛自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