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日晡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日晡發熱
證名,指下午三至五時(申時)出現的發熱症狀,屬中醫熱證範疇。此名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稱爲「日晡所發熱」,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説,並將其與「潮熱」互參辨析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陽明腑實證:
《傷寒論》指出,日晡發熱多因陽明經氣旺於申時,若腸胃燥熱內結,邪正交爭於此時,則熱勢明顯。常見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譫語等症,屬「陽明病」範疇,治宜瀉熱通腑,如大承氣湯類方。 - 濕溫或痰熱蘊結:
濕邪黏滯,阻遏氣機,鬱而化熱,或痰熱內擾,亦可於申時發熱,伴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舌苔黃膩等。治宜清化濕熱,如三仁湯、蒿芩清膽湯加減。 - 陰虛內熱:
若久病傷陰,虛熱內生,陰不制陽,亦可能於午後陽氣漸衰時熱勢顯露,兼見盜汗、顴紅、脈細數等。治宜滋陰清熱,如青蒿鱉甲湯。 - 瘀血發熱:
《血證論》提及,瘀阻經絡,氣血壅滯,可致定時發熱,日晡時分尤甚,伴見舌質紫暗、痛處固定。治宜活血化瘀,如血府逐瘀湯。
與潮熱之異同
- 潮熱:泛指定時發熱如潮汐,可涵蓋日晡發熱,但範圍更廣(如午後、夜間均可能)。
- 日晡發熱:特指申時發熱,多與陽明經、腸腑實熱相關,病位較明確。
古籍考據
《傷寒論》原文:「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……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申酉戌時,熱發於陽明之經,爲日晡潮熱。」後世溫病學派則擴展其因機,納入濕熱、陰虛等證型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