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日晡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日晡所

「日晡所」為中醫典籍中記載的特定時辰名稱,指一日之中的「申時」,即現代計時之下午3時至5時。此稱謂源自古代十二時辰劃分系統,與人體經絡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屬中醫時間醫學之重要概念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十二時辰與經絡流注
    中醫認為,人體十二正經的氣血循行依十二時辰更替而盛衰,形成「子午流注」理論。申時(日晡所)對應「膀胱經」當令,此時氣血注於足太陽膀胱經,故膀胱經相關病症(如頭痛、項強、腰背痠痛)或在此時症狀加劇。
  2. 與陽明病的關聯
    《傷寒論》提及「日晡所發熱」,屬陽明病典型證候之一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申時自然界陽氣漸衰,若體內陽明邪熱未解,正邪相爭,則易於此時出現潮熱、煩躁等症。此現象亦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時空觀。
  3. 臟腑生理特性
    申時為膀胱經主時,膀胱與腎相表裏,共司水液代謝。此時陽氣開始內收,適宜進行補腎溫陽或利水滲濕之調理,傳統養生主張於此時適度飲水,助膀胱氣化排泄代謝廢物。

古籍考據

「日晡」一詞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「所」為處所、時段之義,合稱「日晡所」。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并治》云:「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」後世醫家如成無己註解:「申酉戌時,熱發於日晡所。」進一步闡明其時段範圍與病機聯繫。

臨床應用

歷代醫家觀察,部分疾病症狀呈現「申時周期」,如肺癆潮熱、濕溫病身熱不揚等,可能於日晡所加劇。針灸治療常配合時辰選取膀胱經穴位(如委中、崑崙),以增強療效。

「日晡所」不僅是時間標記,更是中醫時空辨證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體現了古人对人體節律與自然規律同步性的深刻洞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