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日乘四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日乘四季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日乘四季」為古人將一日劃分為四季之概念,用以闡述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節律之相應關係。此說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核心思想,認為人體生理變化與天地陰陽消長密切相關。
理論基礎
脾臟屬土,位居中焦,主運化水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土德厚載,旺於四季之末,故有「土旺四季」之說。一日之中,辰、戌、醜、未四個時辰(分別對應上午7至9時、晚上7至9時、凌晨1至3時、下午1至3時)象徵四季交替,稱為「日乘四季」。此四時皆為土氣當令,脾臟功能於此時尤為關鍵。
脈象與病理關聯
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指出:「其脈乍疏乍數,乍遲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。」此段描述脈象忽快忽慢、節律紊亂之危候。中醫認為,脾土為後天之本,若脈象於土氣主時出現異常,反映脾臟功能衰敗,氣血生化無源,五臟失養,故預後不良。此理論亦呼應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」之診斷原則,強調脾胃功能於疾病轉歸之重要性。
與臟腑氣機之聯繫
- 辰時(胃經當令):象徵春生,胃氣主降,脾氣始升,二者協調以化生精微。
- 未時(小腸經當令):對應夏長,陽氣旺盛,脾運化水穀之力需與小腸泌別清濁相配合。
- 戌時(心包經當令):類比秋收,陽氣內斂,脾土需固攝氣血以濡養心神。
- 醜時(肝經當令):喻為冬藏,肝血歸藏,賴脾土供養以維持疏泄之能。
臨床意義
「日乘四季」理論不僅用於解釋生理節律,亦為診斷提供依據。若患者於辰、戌、醜、未時症狀加劇,如腹脹、倦怠或脈象紊亂,多提示脾土失健,需從調理脾胃入手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發展此說,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並以補土派治法調理四時之氣。
此概念深植於中醫時間醫學體系,結合五行生剋與臟腑氣機,展現古人以自然法則類比人體生命活動之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