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日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日出」詳解

「日出」為中醫時辰理論中的特定時段,指十二時辰中的「卯時」,對應現代時間上午5時至7時。此名詞源自古人觀察自然節律,將一日劃分為十二時辰,並與人體經脈運行、臟腑氣血活動相結合,形成中醫獨特的時間醫學體系。

一、卯時與經脈臟腑的關係
卯時屬手陽明大腸經當令,此時氣血流注大腸,為大腸經功能最旺盛的階段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:「肺與大腸相表裏」,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糟粕,故卯時適宜排便,順應自然代謝節律。此外,大腸經起於食指商陽穴,上行經手臂、肩頸至面部,若此經氣血不暢,可能出現齒痛、咽喉腫痛或肩背僵硬等症狀。

二、養生與病理意義

  1. 生理活動:卯時陽氣初升,人體應順應自然界「陽動」之勢甦醒。傳統養生主張「晨起先導引」,透過伸展肢體或按摩合谷穴(大腸經原穴),以助氣血流通。
  2. 病理表現:若長期於卯時出現異常醒寤或腹瀉,可能反映大腸經氣血失調,或肺氣虛弱影響大腸傳導功能。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:「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當臍而痛」,提示卯時不適需辨證論治。

三、與其他時辰的關聯
卯時上承寅時(肺經當令),下接辰時(胃經當令),形成「肺氣降→大腸傳導→胃受納」的連動關係。此三時辰氣機通降順暢,方能維持「通腑排濁」的生理功能,符合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「清者營,濁者衛」之論。

四、文化與理論淵源
「日出」一詞除指時辰,亦隱含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。《類經圖翼》強調:「晝夜周流,人身應之」,卯時日升象徵陰陽轉化,人體陽氣由內外達,與自然界同步協調,此為「子午流注」學說之具體體現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