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蟲

齒蟲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外臺秘要》卷二十二,載曰:「齒蟲,是蟲食於齒。」意指牙齒受蟲蝕所傷,與「牙蟲」同義,屬中醫齒科疾病之一。此症多因臟腑失調,外邪侵襲,或口腔不潔,濕熱蘊結,久而化蟲,蝕齒成齲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蟲之成因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1. 胃熱上蒸: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於齒齦,腐蝕牙體,化生蟲蝕。
  2. 腎虛齒弱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精虧虛,齒失濡養,則牙質疏鬆,易受蟲蝕。
  3.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內蘊,上泛口腔,穢濁滯留齒縫,久而生蟲,蛀蝕牙體。
  4. 外邪侵襲:風寒濕熱之邪乘虛客於齒間,與口腔穢濁相搏,腐敗成齲。

臨床表現
齒蟲之症,可見牙齒表面出現黑褐色蛀孔,齲洞深淺不一,伴牙體疼痛,遇冷熱酸甜則痛甚,或齒齦腫脹,口氣穢臭。嚴重者牙體崩壞,甚則波及牙根,引致頜面腫痛。

古籍論述
除《外臺秘要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「牙蟲候」,謂:「牙蟲者,由蟲食於牙,令牙根露、疼痛。」指出蟲蝕不僅傷齒體,更可損及牙根。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,認為「牙蟲蝕齒,皆由風熱蘊積」,強調外邪與內熱相合為病。

相關概念
齒蟲與現代醫學之「齲齒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病機,認為蟲蝕為標,臟腑失調為本,故治療上不僅需局部清腐,更當調理內在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