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日角月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日角月角

日角與月角為中醫小兒面部望診之特定部位,記載於明代醫書《奇效良方》。其定位於風池穴直上髮際處,左右對稱分佈:左側稱「日角」,右側稱「月角」。此二處與「太陽穴」區域相鄰,同屬頭面部經絡交會之要衝,臨床多用於診察小兒疾病及頭面氣血盛衰。

經絡與臟腑聯繫

日角、月角所在之位,涉及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之循行。膽經「上抵頭角」,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故二角之色澤、形態變化,可反映少陽與太陽經氣之通滯。中醫理論中,左側(日角)屬陽,主氣分;右側(月角)屬陰,主血分。若見青筋浮露或色澤晦暗,常提示肝膽鬱熱或風邪上擾;若見蒼白無華,則多與氣血不足相關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小兒驚風辨證:日角、月角若現赤紅,多為熱極生風之兆;若見青黑,則需警惕寒痙或痰厥。
  2. 頭面疔瘡預後:瘡毒發於此二處者,因鄰近「太陽穴」,古稱「疔瘡走黃」,需防邪毒內陷。
  3. 五臟外候:依「左肝右肺」之說,日角異常或與肝氣亢逆有關;月角變化則可能關聯肺衛不固。

與其他診法之關聯

日角月角之診察,常結合「山根」(鼻根)、「印堂」等面部要穴綜合分析。例如:日角青紫伴山根青橫,多見於小兒乳食積滯;月角淡白兼印堂晦暗,則常見於久病氣血雙虧。

此二部位雖非針灸常用穴位,然作為診斷輔助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特色,歷代醫家尤重其於小兒科之應用,蓋因嬰童脈象難憑,面部望診更顯精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