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日晚發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日晚發搐

病證名,首載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因陰陽氣機交接失調,復感日晚潮熱,引動內風而發搐。其病機與「肝風內動」相關,然特重時辰與臟腑氣血盛衰之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發作時辰:申、酉、戌時(午後3至9時),此為陽氣漸衰、陰氣初升之際,肝木失於濡養,風動而搐不甚,反見氣逆作喘。
  • 外候:目睛微斜,身熱不揚,睡時眼瞼不閉而露睛,手足末端厥冷。
  • 二便:大便溏泄,色淡黃如糜水,此係脾虛濕滲之象。

病機分析

  1. 肝脾同病:申酉屬金,金氣克木,肝鬱化風;戌時為土旺,脾虛不制肝木,風火相煽。
  2. 心火不降:目斜屬肝,然「心主瞼」,露睛者,心脾之氣不攝也。
  3. 陽浮陰弱:身熱而手足冷,乃陽氣浮越於外,陰不內守之候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補脾抑肝:主以錢乙《益黃散》(陳皮、丁香、訶子、青皮、甘草),調理中焦,土實則木氣自斂。
  • 清肝息風:佐以《瀉青丸》(龍膽草、大黃、川芎、梔子、羌活等),疏泄肝鬱,導火下行。
  • 導赤清心:兼用《導赤散》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,使心火下交於腎,水火既濟,則風搐自寧。

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五更泄」「子午潮熱」等同屬「時間醫學」範疇,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旨。宋代醫家錢乙以「臟腑虛實辨證」立論,主張「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」,故治小兒夜搐,當標本兼顧,重在調和肝脾、燮理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