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日午發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日午發搐
病證名,首載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因日午時分(巳、午、未時)陰陽氣機轉化之際,體內潮熱內生,引動肝風,發為抽搐。其病機多與心肝二臟相關,蓋午時屬火,對應心經,心火亢盛則耗傷肝陰,肝失濡養而風動;或腎陰不足,水不涵木,虛熱上擾,引動肝風。
臨床表現:
- 發作時辰:每逢巳時(9-11時)、午時(11-13時)、未時(13-15時)發作,與陽氣旺盛之時相應。
- 主症:手足搐搦、目睛上視、白睛赤紅(肝火上炎之象)、牙關緊閉、口涎外流。
- 兼症:心神驚悸不安,或伴潮熱、面赤、煩躁等虛熱徵象。
證候分析:
- 肝陰不足:午時陽氣最盛,若肝陰虧虛,陰不制陽,肝風內動,故見搐搦、目竄。
- 心火亢盛:心與小腸相表裡,心火下移小腸,可兼見小便短赤;火熱上炎則白睛赤紅、煩躁。
- 腎陰虧虛:腎水不足,水不涵木,肝陽偏亢,發為虛風,多見於先天不足或久病傷陰之患兒。
治法與方藥:
- 補肝滋腎:以地黃丸(如六味地黃丸)為主方,滋養肝腎之陰,壯水以制火。若陰虛火旺明顯,可選用知柏地黃丸。
- 清心瀉火:配合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,清心火、利小便,使熱從下焦而解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痰涎壅盛,加膽南星、天竺黃以化痰熄風;
- 若抽搐劇烈,可酌加鉤藤、蟬蛻、白芍以柔肝熄風。
古籍佐證: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「因潮熱發搐,當先補肝,後瀉心」,點明此證本虛標實之特質,治療需標本兼顧,滋陰與清火並行。後世醫家如《幼科發揮》亦指出:「午時搐者,心火也」,進一步闡述心肝火旺與抽搐之關聯。
此證常見於小兒,因稚陰稚陽之體,易受陰陽失衡影響,然成人若素體陰虛,或勞心過度,亦可能於午時出現類似證候,治法可參酌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