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遲
齒遲為中醫病證名,指小兒牙齒生長遲緩之證,屬「五遲」之一,首載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又稱「齒不生」,指小兒乳齒應於出生後六至十個月內萌出,若逾期仍未生齒,即為此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生髓,齒為骨之餘」,牙齒之生長依賴腎精充養。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腎氣虧虛,則髓海空虛,不能上榮齒齦,導致齒遲。如《醫貫》所言:「齒遲及囟門開者,皆先天母氣之腎衰。」此外,後天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亦可能影響齒齦濡養,使牙齒萌發受阻。
辨證論治
1. 腎精虧虛證
- 主證:齒遲伴囟門遲閉、頭髮稀疏、體弱發育遲緩。
- 治法:補腎填精,強骨生齒。
- 方藥:以《金匱要略》腎氣丸(即八味腎氣丸)為主方,酌加補骨脂、胡桃肉等補腎壯骨之品。若偏陰虛,可選用六味地黃丸;若陰陽兩虛,則用龜鹿二仙膠加減。
2. 氣血不足證
- 主證:齒遲兼見面色萎黃、肌肉消瘦、食少乏力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養血生髓。
- 方藥:可用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,輔以紫河車、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,以助生髓長齒。
相關概念
- 齒不生:與齒遲同義,強調牙齒逾期未萌之狀態。
- 五遲:指小兒發育障礙之五種證候,包括立遲、行遲、髮遲、齒遲、語遲,多與先天腎虛或後天失養相關。
古籍參考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論小兒齒遲與腎虛關係。
- 《醫貫》強調先天腎氣不足為齒遲主因,主張以腎氣丸調治。
- 《幼幼集成》提出氣血虛弱亦可能導致齒遲,需辨證施治。
此證需結合整體體質辨證,臨床常見虛證為主,治療以補益肝腎、調養氣血為大法,使髓充骨健,齒乃得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