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榮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榮疽

病名
榮疽為癰疽之一,發於脅肋部位,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。此證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飲食不節、濕熱內蘊,導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久而化熱,腐肉成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氣滯:脅肋為肝經所過之處,若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則氣血瘀滯,蘊而化熱,發為癰疽。
  2. 濕熱蘊結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流注脅肋,與氣血相搏,腐肉成膿。
  3. 外感邪毒:風熱或火毒外襲,與內在氣血相爭,凝聚於脅肋,亦可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初起脅肋部腫脹疼痛,局部皮色微紅,觸之堅硬,漸至腫勢擴大,疼痛加劇,伴隨發熱、口苦、咽乾等症。若膿成則局部按之應指,潰後膿液黃稠,或夾有血水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期(氣滯熱壅)

    • 治法:疏肝清熱,活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清肝湯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合仙方活命飲。
  2. 成膿期(熱毒熾盛)
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托裡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透膿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  3. 潰後期(氣血兩虛)
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生肌斂瘡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或八珍湯加減。

相關文獻
《劉涓子鬼遺方》指出,榮疽屬脅肋疽之一類,其證治可參見「肋疽」條。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鑑》亦對脅肋部癰疽有進一步闡述,強調調理肝脾、清熱解毒為治療關鍵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腋癰」、「脅癰」等相區別。腋癰多發於腋下,而脅癰則偏於胸側,榮疽則專指脅肋部位之癰疽,病位與病因略有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