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榮衛四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榮衛四穴詳解

定位與取穴

榮衛四穴為古代灸療要穴,歷代醫籍記載略有差異:
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載其位於「背脊四面各一寸」,主治大小便不利及腹痛。
  • 《醫學綱目》進一步明確定位於「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,腰眼下三寸,挾脊相去四寸」,約當第一至第四骶後孔外側兩寸處,呈左右對稱共四穴。
    現代中醫定位多參考此說,相當於
    八髎穴外側兩寸
    區域,與膀胱經第二側線相鄰,深層對應骶叢神經分支。

經絡與氣血特性

榮衛四穴雖未直接歸屬十四經,但其位置與膀胱經督脈關係密切:

  1. 衛氣輸注:穴處骶部為衛陽之氣轉輸樞紐,《靈樞·衛氣行》強調腰尻部為「衛氣之所發」。
  2. 榮血調節:毗鄰膀胱經脾俞、腎俞等穴,能間接調動脾統血、腎藏精功能,符合「榮衛」氣血雙調之名。
  3. 骶孔效應:近骶後孔處,與八髎穴協同調節下焦氣化,故《醫學綱目》特註「腰眼下三寸」以強調其與盆腔臟腑的關聯性。

主治功能

歷代主要應用於以下病證:

  1. 二便疾患:灸治「大小便不利」,通過溫通骶部陽氣,改善膀胱氣化與大腸傳導,尤適於寒凝或氣滯型癃閉、泄瀉。
  2. 腹痛證治:針對「欲作腹痛」的預防性灸療,可能通過調節腹腔交感神經節,緩解腸痙攣或內臟痛。
  3. 婦科男科:雖古籍未明載,然其位近八髎,臨床延伸用於月經不調、帶下、陽痿等下元虛冷證。

操作特點

  1. 灸量講究:古籍強調「灸十壯至百壯」,反映該穴宜大劑量溫灸以激發深層氣機,現代臨床多用艾炷灸或溫灸盒久灸。
  2. 針刺深淺:若行針刺,宜斜向內側進針1.5-2寸,使針感向盆腔放射,但需避開骶孔以防誤傷神經。

理論探微

「榮衛」之名體現中醫整體觀:

  • 榮衛相偕:穴區既調衛陽(如灸法溫通),又滋榮血(近膀胱經血氣輸注處),符合《內經》「榮衛不行,五臟不通」的病理觀。
  • 四穴配伍:左右四穴形成骶部「氣血方陣」,與丹田命門相呼應,構成下焦氣機調控的空間結構,此或為古代「四穴同灸」的理論基礎。

此穴組現雖少見於現代教材,然其定位精確性與臨床實效性,仍值得在傳統灸法研究中深入發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