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長而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長而枯
齒長而枯為中醫病證名,指牙齒逐漸伸長且呈現乾枯無光澤之狀。此證首見於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,原文載:「齒長而枯……骨先死。」意指此症乃腎氣衰竭、骨敗髓枯之危候,屬中醫「骨死」範疇,預後不良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
中醫認為,腎藏精,主骨生髓,而「齒者,骨之所終」,故牙齒的狀態直接反映腎氣盛衰。腎精充足則齒堅潤澤;若腎氣虛衰,精虧髓減,骨骼失養,則牙根鬆動、齒齦萎縮,導致牙齒外露而顯「漸長」之態,兼見枯槁無華。 - 經絡聯繫
足少陰腎經循行「挾舌本」,其氣上濡齒齦。若腎氣絕,經脈氣血不榮,齒失濡潤,故枯槁如朽木。此與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「足少陰氣絕則骨枯」相呼應。 -
陰陽虛損病機
- 腎陰虧竭:陰精不足,虛火灼絡,齒失滋養而乾枯。
- 腎陽衰微:陽氣不運,骨寒髓冷,齒齦萎縮而齒根暴露。
臨床意義
此症多見於重病末期或高年腎竭者,常伴隨以下徵候:
- 牙齒鬆動脫落,齦肉萎縮。
- 面色黧黑、耳焦髮槁(《難經》稱「形體黑如漆」)。
- 腰膝痠軟、小便不禁等腎敗之象。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與《難經》均強調「齒枯」為死候之一,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言:「腎氣衰,髮墮齒槁。」《中藏經》更直言:「齒者骨之精,骨絕者齒必枯。」可見此症自古即被視為腎氣亡絕、生機將熄之兆。
與其他齒病的鑑別
- 牙宣(牙齦萎縮):多因胃火或氣血不足,未必主死證。
- 齒齦腫痛:屬實熱或風火證,牙齒未必枯槁。
- 齒長而枯:獨具「枯」象,且無疼痛,純屬虛衰,為腎絕專有表現。
此症提示臟腑精氣耗竭,屬中醫「真臟敗象」之一,歷代醫家皆視為大限之徵,故《難經》明言「骨先死」,即斷其病機深及根本,非一般齒病可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