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溶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溶溶」之詳解

「溶溶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多見,其義隨文脈而異,主要描述三類病理或生理狀態,分述如下:

一、指邪氣流動之貌

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言:「此邪新客,溶溶未有定處也。」此處「溶溶」形容外邪初侵人體時,尚未固著於特定經絡或臟腑,呈現游移不定的狀態。中醫認為,邪氣(如風、寒、濕等)客於肌表或經絡時,若未及時疏解,可隨氣血運行而流竄,導致症狀變動不居。此與《傷寒論》中「邪氣在表,發熱惡寒,其脈浮」之初期病機相類,均強調邪動未定之特性。

二、形容氣血虛弱之緩慢無力

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云:「陰陽不能自相維,則悵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收持。」此處「溶溶」指因陰陽失調、氣血虧虛所致之肢體懈怠無力,甚或神志恍惚。中醫理論中,陰陽維脈主司維繫全身氣血平衡,若二脈功能失調,可致氣血不榮筋脈,表現為動作遲緩、肢體鬆弛,甚或情緒低落。此症常見於虛勞、鬱證或慢性病後期,與「痿證」之「弛緩不用」有相似病機。

三、描述寒濕內停之畏寒感

同見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:「帶之為病,腹滿,腹溶溶若坐水中。」此處「溶溶」特指帶脈受病時,寒濕之邪蘊結下焦,患者自覺腹部寒冷,如浸水中。帶脈環腰一周,主約束諸經,若寒濕客之,則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,故見腹滿冷感。此症與《金匱要略》「痰飲病」之「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」或「寒疝」之「繞臍痛,發則白津出」相關聯,均屬陰寒內盛之象。

延伸探討:病機與治法關聯

  1. 邪氣流動:治當「因勢利導」,如《素問》提出「刺出其血」以祛邪,或選用祛風散邪之藥(如防風、羌活)。
  2. 氣血虛弱:需調補陰陽,如《難經》強調「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」,可選黃芪、當歸等益氣活血,或針灸維脈穴位(如築賓、風池)。
  3. 寒濕內停:宜溫化寒濕,如《傷寒論》用「附子粳米湯」溫中散寒,或艾灸關元、帶脈穴以助陽化濕。

「溶溶」一詞雖簡,卻涵蓋中醫對邪正動態、氣血盛衰及寒濕病機的深刻觀察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脈症,細察其背後之病機層次。